早會一則
馬秀瓊老師
昨天新聞報導中提到政府開始清拆位於大磡村的木屋區。而今年在我任教的中四和中七班中談到香港的房屋發展時,也提到香港的木屋區的歷史。每次提到「木屋區」,都會勾起我一些回憶──因為我的童年也是在木屋區渡過。
木屋區的居住環境當然甚惡劣:沒有設施如自來水、洗手間等,記得小時候我需要與哥哥一起到公共水喉取水,然後把水挑回家用。
木屋區又有很多蟑螂,甚至老鼠。每當天氣轉壞時,蟑螂就會滿天飛,晚上會停在人的手腳上甚至臉上,使人睡不安寧。我記得自己惟有用被子把自己緊緊裹著,才能有覺好睡。現在我是不太害怕蟑螂的,也許正是自小訓練有素。
住在木屋區使我印象最深的,還有水災和火災。由於我的家處於低窪地區,每次大雨就需要全家動員把家當疊高,因為隨時會有水湧入屋,水深大概及膝。聽媽媽說那已是大大改善了,在我還未出世時,水會漲到高過人,有一次險些把尚在襁褓中的三哥沖去。至於我對水災則有一幕記憶:有一次在學校上課時開始下大雨,我望著窗外的雨,想像放學後回到家中會是什麼光景?回到家裏,看見污水果然正在慢慢滲入屋內。我記得當時我望著越來越高的水位在發呆。
比水災更怕人的是火災。我第一次對火災有記憶也許大約是三四歲,因為那時還需要媽媽用背帶揹在背上,我伏在媽媽的背上,感覺到她正在忙碌地收拾東西。
第二次對火災有記憶又是被鄰居的叫喊聲驚醒:「火燭呀!火燭呀!」那次應該年紀比較大,正就讀小學。我開始懂得自己收拾東西。還記得當時我是在執拾書包。為了明早仍可上學,我把自己的校服放進書包內。回想起來,我小時候大概是很好學的。那一次火勢很大,現場傳出幾下爆炸聲,我當時真的以為家園盡毀,幸好最終仍能逃過大難。
可能由於經過長期訓練,現在的我很「醒睡」,所以與你們去宿營時,半夜時同學的動靜我都知道。
對你們說了我童年的一些經歷,並不是要抱怨些什麼,或是向你們訴說我小時候是怎樣的艱辛。其實作為小孩子,我對當時的艱苦並沒有很大感覺,因為任何的困難都有大人去撐、去承擔,小孩子是不大感覺得到的。我的童年生活基本上是無憂無慮,十分快樂和幸福的。
到了逐漸長大,開始懂事,我把舊事慢慢細味回想,才體會到父母當年一定捱了不少苦頭,經常要擔驚受怕。也許他們只是憑著一股要保護自己兒女的心,才使他們能夠堅強的撐下去。有時與母親說起舊事,她淡淡的沒說什麼,但當我猜想到當時她的艱辛,卻替她感到心酸。為了回報他們,我答應過自己要好好的,踏實的生活,不用他們再為兒女操心,他們受的苦已經太多了。
我又明白童年經歷對自己的影響。剛才已和大家分享過一些。有時候我也會慶幸自己曾有這些經歷。由於曾經艱苦過,我會相信自己更能忍受惡劣的環境。有時我也會想到我們的下一代缺乏了一些成長的經歷,會否變得太過怯懦?
我又想到,香港富起來其實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貧窮距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的上一代踏實努力的工作,把香港建設起來。只是當我們開始富起來時,我們好像沖昏了頭腦,變得財大氣粗。金融風暴也許帶來一些好處,起碼大家變得踏實一點,誠懇一點。
近日看過一篇文章寫的:「成年人也好,年青人也好,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生活上的種種困難,生老病死的痛苦。其實沒有什麼是熬不過的,就只差在我們把過程看成是一件苦差還是一個會令我們成長的學習過程。成長的路十分遙遠,如果可以跟生活中的夥伴:孩提時是父母、年青時會加入朋友、成年時會有另一半……互相扶持,可令痛苦減半,歡樂倍增。」希望大家彼此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