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A   黃麗微

「民以食為天。」這句名言,已深深烙印在萬千的炎黃子孫心中。龐大的中國五十多個民族的區別也明顯地表現在飲食習俗上,其文化可謂源遠流長。

當您進食時,是為了口腹之欲,或是只求吃飽吃好為原則呢?又有否知道我們的祖先,竟把飲食寓於教養中,作為養生之道。古時有一套《食時五觀》,飲食者和廚師都應本著這「五觀」精神行事。

這五觀是:「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想到要經過耕種、收穫、舂碾、淘洗、炊煮等許多勞作。在家吃的是父祖所積攢的錢財,當官吃的是民脂民膏。意思是食物來之不易,不可不知。只有懂得了這一點,方能有正確的飲食態度。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要檢討自己德行的高下,具體表現在對親人的孝順,對國家的忠貞,對自身的修養,如果這三方面都盡了努力,那就可以對所用的飲食受之無愧。如果欠缺其一,則應感到羞恥,不可放縱食慾,無休止地追求美味。

「三、防心離過,負等為宗。」認為一個人修身養性,須先防備飲食「三過」,指「貪、嗔、痴」,即見美食則貪,惡食則嗔,終日食而不知食之所來則痴。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苦。」要認識到五穀五蔬對人的營養作用。身體不好的人,饑渴是其主要病症所在,所以要以食當藥。

「五、為成道業,故受此食。」是說任何時候都應當有遠大抱負,使自己所作的責獻與所得的飲食的豐美相對等。

大家可能會驚奇,竟有如此高論,其實這些觀點放在今天,也頗有可取之處。不要一味追求飲食的豐美,也不可暴殄天物,可以於飲食中培養個人的品德,以達至積福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