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俗語
3A 吳文杰
「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以上數句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語,但到底俗語是什麼呢?
我個人認為,俗語其實是一種最好的文學類型。首先,「俗」,字典的解釋為流行的、平庸的、風尚的,而「俗語」就是一些通俗流行的語句。或許當有人出現的時候它就一同來到這個世上,直到今天,我們所使用的不少俗語都是來自古代的,例如:「曹操也有知心友,關羽都有對頭人」,這明顯是來自充滿戲劇性的三國時代。俗語不需用詞優雅,不需受任何格式的束縛,只需把心中實在的感情表達出來,只需讓人在文字中知道你想表達什麼,而且多是口頭語言,所以較易令人理解。
由古至今,不同的俗語都好像是有著一定的關係。有人把一些俗語作了重組,看得不亦樂乎,例如:雖然話「東家唔打打西家」,怕只怕「天下烏鴉一樣黑」,何況「食得鹹魚抵得渴」,始終「受人錢財替人消災」。又例如:雖然話「有恩不報非君子,有仇不報枉為人!」,怕只怕「冤冤相報何時了?」,何況「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始終「山水有相逢」。以上的兩個例子中所用到的就是一些經常出現在我們周圍的俗語。
越到近代,俗語的應用就越多,出現的數目也越多,而且越能反映現實,但是俗語的應用或許真的太多了,使用漸漸地變成了濫用,更有不少粗言穢語擠入了俗語行列,令俗語真的變得「粗俗」起來。古人用以諷刺時弊,談笑風生的俗語,竟淪落到現今只要被人提到,就常會令人聯想起「粗口」的地步,真的不禁令人為之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