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之說

4A  郭遠玲

中國五千多年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孕育了千千萬萬的名賢聖士。他們一字一句,都深深影響幾千年來中國人的思想、文化。

也許你會問:「古聖賢的說話,在現今先進的社會用得上嗎?這些大條道理的名言,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領悟的嗎?」其實,在現今的社會上我們是用得這些聖賢之說的。也不是那些滿肚子墨水的人才懂得用。很多時候,我們已不知不覺用上了。例如在吃飯時,父母會教我們「食不言,寢不語」;年長的人會誇獎年青的一輩「後生可畏」;別人對你不守承諾,你會說他「言而無信」。其實,這都是《論語》中孔子提及的。又例如《孟子》中的「男女授受不親」,這全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的。當然,我們除了要多善用聖言外,還要知道它的出處。這樣,我們便可更深一層去認識聖言,善用聖言。

除了要了解聖言的出處,我們更要徹底明白它的意思。千萬不可誤解、誤用。

我曾經讀過《原來孔子》一書,作者曾提到,孔子說的「三十而立」被人誤解了三十歲便成立家室。實際意思應是三十歲時自立於世才對。除此之外,我也曾經聽過別人用「色厲內荏」來形容女強人,雖然外表剛強,但內心卻是一片柔弱,還是需要別人憐愛。可是,「色厲內荏」原來是貶義詞。據《論語》中記載,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原來的意思是形容一個人神色嚴厲,但內心怯懦處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牆洞爬牆頭行竊的盜賊。若用這句話來形容女強人,未免太不切合,甚至會鬧出笑話來。又例如,很多人都以為「三思而後行」是孔子的格言,常用它來警惕我們做事要謹慎思慮。天啊!實際上它是魯國大夫季文子說的,孔子可從來不認為做事要三思而後行,反而覺得多思會變得猶豫不決。只要兩思便行了。

由以上例子可見,一些我們常用的名句,是很容易被誤解的。誤解了古言,就會誤用了它。誤用了它,輕則鬧出笑話,重則誤導我們的思想,損害中國文化寶庫,更對不起說那句聖言的聖人。

聖賢的說話一定是至理名言,百分百正確的嗎?那卻不一定。古聖賢的話雖然語重深長,但所謂「聖人也有錯」,何況這些名言已流傳幾千年,至今一定有不對和不合時宜的地方。

宋朝的太宗皇帝曾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於是「開卷有益」便成了成語,用來鼓勵我們多看書,可是,開卷一定有益嗎?打開書本便可吸收到知識?我曾聽過這樣的一則笑話:小明是一個懶惰蟲,一天爸爸對他說,「你看,姊姊多勤力,連睡了手還拿書。」他聽了便一手拿起書對爸爸說:「我也學姊姊那樣勤力。」於是便躺在床上呼呼大睡。這樣的讀書方法也叫「開卷有益」?事實上,讀書除了要打開書本外,最重要還是要開口、開眼、開心。

除此之外,問題是現今的書類繁多,讀了好書故然有益於我們。但不良的讀物多的是,若我們毫不選擇地全部吸收,不但談不上有益,更會壞了腦子。

孔子被稱為至聖之師,他曾教導弟子:「無友不如己者」。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然而,這句話未免太籠統了。試想想,若人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會有比你好的人跟你做朋友嗎?你瞧不起比你差的人,難道比你好的人會瞧得起你嗎?雖然我們不應結交損友,與他們同流合污。但我們還是應該勸勉他們,幫助他們改邪歸正。絕不是離棄他們,歧視他們。

由此觀之,古人的訓勉我們要聽從,但絕不盲從。反而,我們應多方面去理解、分析、反省。這樣才能取其善而避其惡。

總括而言,由了解名言、分析名言、善用名言到取其至善,真是談何容易。我國最珍貴的是擁有五千多年歷史,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教導、訓勉。他們的言行影響了幾千年後的我們,我們的言行也將影響千秋萬代的後人。我們只有培養起熱愛中華文化的熱忱,中華文化的薪火才能越燒越旺,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

其實,談吐是反映我們品格修養的。有修養的人常對言語作一番選擇取捨的功夫,當然,引用名言聖句時也不例外。但現代的人大多數都缺乏了這種對說話的選擇,變得口不擇言。他們都會覺得不說俗話已是萬中無一的文人了。不說俗話,當然算是一個文人,但在不說俗話的同時,我們又何妨多學名言聖句,令自己的言語變得更文雅,更有韻味?俗話說得多,就會把它普及化,變得不以為然。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唸詩也會偷」。相反,若我們能夠多學、多說名言聖語,那麼無論甚麼人都會變成文人雅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