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功論武

4A  陳貴忠

我自小就很喜歡觀看動作電影,眼見主角身手不凡,能以一敵十,武術招式變化多端,使我對中國武術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而中國武術更是源遠流長。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流派眾多,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可惜國粹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本來備受重視的中國武術到了現在已漸受人忽略。可幸有部份中國人沒有將這項國粹遺忘,反之,希望將之發揚光大,令中國武術得以薪火相傳。

常聽「天下武功出少林」。事實上,中國武術的主流亦是由少林開始。傳說達摩祖師從印度將七十二種武術帶來中國,繼而在中國興建了少林寺,發揚武術,不過其可信程度令人懷疑。

中國武術除了兵器武術外,也有拳腿之術,如︰太極拳、洪拳以及詠春拳。

「神」、「意」、「氣」來領導全身的運動。另外,太極拳以走弧線的動作居多,運用「棚」、「屐」、「擠」、「按」、「採」、「列」、「肘」、「靠」等八種「勁法」,通過身法上的變換令對方「沾」、「黏」、「連」在一起,把對方的力量化為己用,借力打力,最後將對方「連根拔起」。

洪拳──南拳中流傳最廣泛的門派──近代較為出名的傳人有「廣東十虎」之中的鐵橋三及黃麒英,乃洪拳的一代宗師。洪拳由清朝洪熙官所創,是一種以「剛」為主的拳術,具有兩種武術風格:一種是「長橋大馬」,長守長攻的武術;另一種是「短橋窄馬」,短手近攻,貼身攻擊的武術。

詠春拳乃是為了紀念詠春之創始人──嚴詠春而命名的。著名的武術家李小龍就是詠春拳的後學。詠春拳的「套路」較為少,只有「小念頭」、「尋橋」、「標指」,以柔為主,主將黏打,以最少的距離,最少的動作將對手擊倒,因此適合女子練習。

中國武術中,除了拳腿之術外,兵器武術種類亦繁多。

「十八般武器」是中國傳統兵器的總稱,其中「九長九短」,長的是︰刀、槍、棍、鉞、叉、钂、鉤、槊、戟;短的是︰刀、劍、鞭、橋、柺、斧、棒、鎚、杵。當然兵器武術的門派更是多不勝數。例如有太極劍法,少林的「龍虎棍」,詠春的「八斬刀法」等。

我國一直以「正道」為習武的宗旨;即習武的目的在於強身健體、幫助別人、保家衛國、鍛鍊個人的心靈和修養,而不是以武力解決事情,或做一些天理不容的壞事。可惜現今的青年人誤解習武的真諦,誤入歧途,這不但令前人羞恥,而且更侮辱了中國武術的精神。

另一方面,中國武術的發展已日趨形式化,政府更大力推動「武術表演」為亞運項目,這樣只會令年青的新一代更加誤解武術只著重於外表以及形式,而忽略了學武的真正意義及精神。以太極為例,每代太極的傳人,只要是有所成就者,都會以自己的姓氏命名新招式,事實上這些「新招」不過大同小異,只是在本身那家太極上加了十多招式,就變成了所謂新創的一家太極罷了。由此可見,現今的人著重於形式以及虛榮多於精神修養。

中國武術其實是一個充滿生命、智慧和潛能的寶庫。但久經蒙塵,已經失去其應有的光輝。所以我希望年青一代能夠明白到武術的真諦是在於心、在於精神,而絕非一些表面上、形式的拳法。但願我們能以「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之武術最高境界作為習武之最終理想,並將之發揚光大,用於正途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