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古語

6A  盧日高

近來越來越少人對古文感興趣,或許近代受新文化運動影響,令人誤以為古文等如八股文,甚至有人認為逢古必悶,古文不比現當代文學出色和有趣。

記得《聖經‧雅各書》五章十七節說:「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套用這句話,其實古人和我們也是一樣性情的人。所以當我們讀古文時,不妨加點想像,將古人的說話看成和今人一樣,那麼古文便會有趣得很了。

試以《左傳》為例,魯公二十四年,晉公子重耳政治流亡到楚國,楚威公問重耳將來如何報答楚國,重耳便說:「若以君之靈,得返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其實加點想像,以上說話便如現代黑幫頭目在「講數」。晉楚雙方在中原對峙,晉後退九十里後楚還不讓步,那麼重耳便只好「納架餐」整裝待發,帶備兵器,與楚決一高下。

再看看《資治通鑒‧唐紀》,有一次唐太宗要處死一些假冒上代餘蔭的人,載冑便當辯方律師,說:「據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於一時之喜怒,法者國所以布大信於天下也。」那猶如現代法庭的一段對辯,載冑為被告上訴,並指出只有守法是向百姓昭示其信用的,即使皇帝也應該守法,不能以個人好惡行事。最後被告上訴得值,唐太宗也因有載冑、魏徵和房玄齡等敢言直諫之士,而開創貞觀盛世。

其實古書並不沉悶,有些人會感到悶因為他們抗拒,沒有加點幻想力。很多人以為古人的說話和行為,必定正經得很,但當我們認真讀讀古書,即使是《論語》,也會感受到古人的幽默。有一次孔子被問到對當時從政者的看法,孔子說:「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斗筲是盛米的器皿,意思就是:「那群飯桶,算得上什麼呢!」如果還想知道孔子的惡作劇以及其跟學生的開玩笑,不妨讀讀林語堂的《論孔子的幽默》。

所謂「一字窮理,二字窮形」,古文雖然簡短,卻又顯然易明,而且飽含哲理,往往充滿激勵人向上的名言警策,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例如彭端淑在《為學一首示子侄》中云:「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對於凡事喊難,不願嘗試的人,這句話實在是很好的勉勵,葉副校長讀書時便常背誦此文,激勵自己,挑燈夜讀,最終學有所成。

讀古文不是一件苦差,倒如與朋友談天說地,或聽史家說故事,「忠義者聖賢家法,其氣浩然,常留天地之間。」當中隱藏作者的心意,實在值得我們深思細味,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就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現在就讓我們重新認識閱讀古文的趣味,把千古中華文化繼傳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