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中華文化

6S  劉婉珊

「我的夢和你的夢,每一個夢源自黃河,五千年無數的渴夢,在河中滔滔過……那天我中國展步,何時睡獅吼響驚世歌,衝天開覓向前路,巨龍揮出自我……五千年無數中國夢,內容始終一個」每年總有一次,田中的師生會聚首一堂,端坐在禮堂中一起唱這首《中國夢》。歌詞中道出了無數中國人的心聲,表達了他們對祖國的感情和未來的期盼。

屈指一算,我已經是第六年唱這首歌。六年來韻律和歌詞雖然沒有改變,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時間的洗禮,每一年唱這首歌時內心都會泛起不同的感受。由最初的木無感覺和迷茫,到現在對填詞者有一點點的瞭解和認同,當中的變化確實很大,讓我自己也有一些的驚訝。我知道這些心路歷程的改變並不是偶然的,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對祖國的認識增加了,慢慢地培養了一種難以言喻的感情,深深的將我和中國連繫在一起。

回想起來,參加「中華文化獎勵計劃」可說是自己對中國文化認識的一個開端。記得中一的時候,抱著一試無妨的心態去參加這個的計劃,一心只是想依照老師的指示去做便行了,從沒有認真思考過為什麼要去認識祖國,想不到這樣的嘗試竟會為自己開啟了中華文化的大門。首次接觸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一切的知識對初學者的我來說都是那麼的新奇和有趣,有著一種很大的吸引力。最初中國人是在哪裡聚居的?為什麼中國人要在清明節掃墓?文字又是怎樣演變出來的?很多以往我不曾想過的問題一下子浮現在腦海之中,對中華文化的興趣亦是在那時建立的。我開始主動去翻閱圖書館內有關中華文化的書籍,參觀文化博物館,希望自己能對中國有多一些的了解。我的興趣亦成為了一股推動力,鼓勵我在其後的數年繼續考取各級的獎章。

去年當我和其他同學製作用來考取金章的專題報告時,遇到不少的困難,但當中的經驗卻是非常難得的。我們報告的題目是「中國的科舉制度」,除了需要詳細介紹科舉的背景資料,例如是科舉的形成、科目、要求、興衰外,更要歸納出科舉對於中國社會以至世界的影響,最後撰寫一篇的評論。單單是有關的資料已經花了我和其他組員相當長的時間去蒐集和整理,但最具困難和挑戰性的卻是最後的兩個部份。歷來學者對科舉制度的評價都是好壞參半的,我們應該怎樣從中取得平衡?應該用怎樣的角度去寫出一篇既客觀又帶有新觀點的評論文章?幸好在老師的協助和指導之下,我們漸漸克服了所遇到的困難,找到應有的方向。我和其他組員都明白我們的專題報告仍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但繳交的那一刻內心隨即湧起無數的滿足感。滿足的不只是能夠完成這份過萬字的報告,更加高興的是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又推進了另一個的階段,開始從認知的層面轉向探討和討論內裡的基本精神。當然這與真正掌握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仍有一段很大的距離,但這次的報告無疑對我們有承先啟後的作用,引導我們走向接觸更高層次的知識。我相信這種的啟發並不能夠只靠單向的學習方法如閱讀而獲得的,必須真正參與其中,認真討論中華文化,才能感受得到。

與此同時,我亦參加了「中華文化推廣小組」,協助學校和老師在校內宣揚中華文化。透過各項不同的活動,好像是壁報板上的專題介紹、元宵節的攤位活動、「中華文化周」等等,讓同學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我國的文化,從而提高他們這方面的興趣。籌備的過程雖然辛苦,耗用了不少課餘的時間,但能夠得到同學的支持都是值得的。在活動之中我對中華文化亦有了另一番的體會,明白到「文化」這個看似深奧的詞語實質上是滲透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只要我們肯用心留意一些日常生活的細節,不難發現中華文化的存在。

記得在元宵節「搓湯圓」的攤位中,有一位男同學曾經不經意的說「中國人真奇怪啊!為什麼湯圓要是圓形的呢?正方形和三角形其實也不錯呀,而且也很容易『搓』,為什麼中國人堅持要圓形的湯圓呢?」又一次一個女同學在觀賞完中國山水畫後,對身旁的同學說:「看中國的山水畫只是看到大自然的風景,很少看到有人在畫中,難道中國畫家不懂得如何繪畫人嗎?而且畫中的風景太過虛無縹緲了,有些更加脫離現實,抽象得令人有點難以接受,為什麼不繪畫得寫實一點呢?」這些的問題雖然在當時未能引起身旁其他同學的討論,有的更笑說問這些問題是沒有意思的,但我卻很欣賞這兩位同學,因為他們所問的正正是中華文化的根本精神。我們現在很多的東西,例如是食具、飲食方式、書寫工具以至是我們中國人普遍所擁有的價值觀──重孝、尊師重道、遵守傳統等等,都和中華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中華文化其實一直就在我們的身旁,等候著我們的發掘。就像那兩位同學一樣,只要我們肯花少許的時間,認真思索一些看似平平無奇的問題,把握每個學習的機會,漸漸就會發現中華文化的可愛和偉大之處。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包含人類五千年來心血和智慧的結晶。作為中國人,我們很應該努力地去學習和掌握中華文化,並將其發揚光大。中華文化其實並不是那樣遙不可及、高不可攀的,只要我們願意嘗試了解和認識我國的文化,由生活的小節進手,必定能夠培養出一份的興趣,加深對祖國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