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興寧交流看中華文化

6S 譚卓瑩

三月三十一日,期待已久的文化交流旅程終於展開。這個一年一度的交流活動是專為中六同學而設的,所以能有幸參與,亦代表了我已成功過渡了會考這一難關,獲取資格成為活動的一份子。

是次交流活動歷時五日四夜,其中一個原因是梅州、興寧的位置較為偏遠,要乘搭七個多小時火車才到達。活動分為參觀及交流兩部份,我對「參觀」不大感興趣,但樂於「交流」,因我可以從興寧交流中體驗中華文化。

不論是興寧的田家炳中學,還是香港的田家炳中學,為甚麼大家可以溝通得如此容易,感覺如此熟悉?他們用的是簡體字,說的是普通話,但看來對不懂這種文字和語言的同學都沒有溝通難度。啊!不應用「他們」來形容興寧的同學,是「我們」才對,我們都是同出一個源頭,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與興寧田中的同學作了一小時的小組交流會,當遇到語言上的問題,我們便會各自拿出紙筆,用文字去溝通,互相猜猜對方所表達的意思。這種交流令我們在學習上獲益良多!到了晚上的惜別會,大家都作出不同的表演,氣氛相當融洽。旅程過後,我還跟幾位興寧的同學成為筆友,以中國人最嚮往的通訊方式──書信來溝通。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是當天興寧田中早會上,講者所講的一句話。由這句話開始,我們也就被款待為上賓一般。中國人好客是一種美德,因此我們並不認同王力先生在《請客》一文中所說:「中國人請客是虛偽的行為。」

興寧田中為了歡迎香港田中的老師及同學,特意在定期的學校刊物上刊登出歡迎的句子及文章。另外,在家訪的過程中,主人家不斷為客人添飲,就算杯裡還剩半杯果汁,仍為客人添加。而且不斷遞上食物、當地物產,非常熱情。依我所見,中國人請客不是虛偽,而是親切的表現。

歷代書生,寒窗苦讀就是為了考取功名,為何考過無數次試的書生仍然不斷地應考?主要原因是中國人重視文化、重視考試制度。除了古時的人重視文化外,現代的社會都重視培育下一代人。

從交流的傾談當中,得知國內的學生要參加一個全國的公開試,考入大學。這是全國性的,相比香港的會考及高級程度會考,香港的公開試確是「小兒科」。

在這次交流中令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興寧田中語文組出版的《騰飛》。這份定期出版的刊物由語文組所設的騰飛文學社製作,收錄了同學們優秀的作品。當中參與的幹事更有顧問、主編等等,製作者給予我的印象是很專業的。

既然興寧田中已有一份這麼能代表學校的作品,作為香港田中的一份子豈能「袖手旁觀」呢?這次交流不但使我眼界大開,還提醒了我要鼓勵大家踴躍投稿,豐富香港田中的《並放集》,成為一本精彩的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