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與中華文化的定位與推廣
梁健新老師
人類在文明興起之初,各自處於相對獨立的狀態。隨著地理大發現和近代西方殖民主義的擴張,掀起了第一波全球化浪潮。地球上凡為陸地,幾乎無一處能免遭殖民主義浪潮的衝擊。這一波浪潮是以英國勢力的膨脹揭開序幕,是透過槍炮船艦等強制手段進行。對於中國來說,這是一次來自西方世界的政治侵略,是無可奈何被迫參與。
伴隨著西方工業化和資本主義的興起及擴張,西方現代化思潮再次席捲全球,掀起了第二波全球化浪潮。現代化運動企圖在科學、道德和藝術等領域建立主流的意識型態,藉著文化霸權的奠立為世界文明重新建立運作秩序。對於中國來說,這是一次來自西方文明的文化衝擊,是本土文化一次嚴峻考驗。
目前,第三波全球化浪潮正在興起。隨著資訊科技的急劇發展、信息的廣泛傳播以及跨國企業的商業滲透,不同地區人民對改善生活的訴求愈益熱切,一次由經濟主導的全球化運動正在醞釀茁壯,影響著不同國家族群的歷史發展。此次全球化浪潮的特點是技術推動,與之前兩波的性質不同,這次中國是在自然狀態之下接受。所謂自然狀態,是指人類生存發展的自然結果。中國的技術水平比起西方發達國家,還是落後,所以只能扮演「跟進」的角色,然而卻有利於增進人民的福祉。
對於中華文化來說,加入全球化的行列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如何使中國的傳統文化與世界潮流接軌,進而同步發展,是決定當代中華民族前進方向的重要課題。
中華文化和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經驗都說明:異質文化的交流、踫撞與融合是文化更新發展的重要契機,文化封閉則只會導致僵化、停滯和落後。中華文化要發展前進,就不能遺世而獨立,我們要積極面對全球化的衝擊,嘗試建立一套植根於本土文化的價值體系,重新為中華文化的內涵定位及詮釋。
全球化與中華文化的互動關係,在華人學術界引起了很大回響,討論正方興未艾。本文限於篇幅,不打算作深入討論。筆者多年來在本地學校裏負責中華文化的推廣工作,發覺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推廣中華文化需要多方面的支援。
首先,學術界必須盡快協助中小學老師梳理中華文化的內涵與重塑其現代價值。這是一項極之艱巨的苦差,容易掛一漏萬,吃力不討好,但對於在初等教育階段推廣中華文化卻很有幫助。對於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詮釋,歷來都存在頗大的差異,而且多是哲學層面的分析討論,中小學老師要掌握已極之困難,更遑論向學生推介。筆者覺得專家學者們宜盡快整理中華文化的核心元素,特別是文化表象背後的人文價值,而且要嘗試和其他學者取得共識,然後將之分門別類,作系統的整理,以便中小學老師可作參考。在小學和初中階段開始向學生介紹,中華文化才有望綿延下去。
其次,在全球化浪潮之中,我們需要善用資訊科技帶來的契機,將大量文化資訊上網,並以有趣易懂的資料出之,再通過學校教育的鼓勵和推廣,讓同學多認識中華文化,從而產生興趣,最後從愛護而到委身傳揚。在資訊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中,年青一代很容易成為他族文化的俘虜,中華文化自然就顯得花果飄零,所以學校的積極推廣至為重要,讓中華文化早早在年青一代的心靈紮根,以抗衡全球化浪潮的衝擊。此外,政府亦宜多投放資源以推廣中華文化,令年青一代的民族根苗得以茁壯成長。
最後,世界已經進入全球化時代,而且正在不斷加速前進,不管你歡迎與否,它都必然要到來,既無可反對,也無法回避。我們要開闊視野,重視全球各個民族之間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切忌陷溺於對本土文化的孤芳自賞。我們要捨棄阿Q精神的虛驕之氣,思考在全球化現象如何自處,思考中華文化的現代意義。
參考資料:
一、范家偉、伍伯常《多元文化角度下的文明對話──「中國文化與全球化」研討會綜述》
二、劉再復《欲望的權利與欲望的制衡》
三、何兆武《與物質力量相適應──全球化進程中的民族性問題》
四、李澤厚《文明的調停者──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文化定位》
五、張炳良《全球化潮流下看亞洲價值》
六、李慎之《全球化與中國文化》
七、方克立《堅持對外開放博採眾長》
八、俞可平《經濟全球化與治理的變遷》
九、劉夢溪《對亞洲價值的反省》
十、郭少棠《中華文化的本土化與全球化》
十一、溝口雄三《中華文化在二十一世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