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會脫的孝──懷祖母

梁雅怡老師

這已是一月份的事了。那天我從上水乘計程車以時速130公里的速度往瑪嘉烈醫院,見我祖母最後一面。我緊握祖母的手,倒不是說甚麼「你會康復的」或「不要離開我」,反而頗冷靜的說︰「你安心吧,我們都長大了。」祖母以前說過,人最緊要「去得安樂」,所以我也自然地說起這些話來。的確,她的一大堆傳統思想對我的影響實在很大。

我與祖母的感情,是以點滴的生活累積得來的。祖母沒有正式受過教育,但她出口成文,身為中文老師的我也自愧不如。有時我會笑她太「迷信」,但更可笑的是我卻或多或少被她薰陶了︰她見我身上無顧出現一些瘀塊,便說我「被鬼捏」,替我拜神,後來又真的褪了,於是現在我發現自己身上有不痛的瘀痕,便會胡思亂想;過節時,她拿著衣紙,一邊唸著甚麼「保祐雅怡花女」,一邊用衣紙在我頭上搖晃,誠心到不得了,使我真的動搖,想祖先是否真的會聽到;安排祭神的器皿時,她吩咐筷子一定要擺放在杯的右邊(從神位的角度望過去),方便「祂們」下箸,彷彿中國的神佛祖先都一定是用右手起筷似的;吃飯要吃清,不可留任何飯粒在碗子裏,否則將來的伴侶的臉上就會有如數的疙瘩,所以我對此十分謹慎,「一粒都不能有」,似乎更應千叮萬囑自己將來的伴侶謹守此點呢!……這一切一切,都充滿疑幻疑真的色彩,到現在我仍半信半疑。──我就是在這個生活環境下長大的,如果有天你說我很迷信,也是應該的。

那天我在病床旁看著那條不穩定的心電圖,突然,姑母煞有介事的拉開我的手,說如果真的想拖著祖母,也宜用布隔開一下,我大惑。原來祖母以前提及過,傳說人在氣絕的一刻,會釋放一種「氣」,這些氣對生人有害,姑母為我著想才這樣提醒。但是以我固執的性格,心裏雖也有一點怕,但也堅持著,因為我怕一旦鬆開,以後也沒有機會握了──那雙拖了廿多年的手。

說拖了廿多年也沒騙人,因為我自小便和祖母一起生活,拖她的手可能比拖媽媽的還要多。祖母說小孩子外出要由大人拖著,而相對地小孩子亦應該攙扶老人家。可能自幼便接受了這說法,到現在對認識的婆婆長輩也不敢怠慢,往往主動攙扶。我唸小學一年級時,祖母拖著我上學去,途中她突然問我︰「我每天拖著你上學,不知道會拖到何時呢﹖」那時我居然懂得相對的概念,認為不是她牽著我,而是我攙扶她,她很意外的回應說︰「哦﹖是麼,那你認為你扶我到何時呢﹖」我一本正經、滿有信心的說︰「大學吧!」她很高興,說可以見到將來戴四方帽的我就好了,因為她一向深信「唯有讀書高」嘛!那時我才知道原來小學、中學畢業並沒有「四方帽」戴的。

結果我真的拖她直到上大學、畢業了、工作去。還記得大學畢業時與她合照,她真的很堅持要我戴上那頂帽子,說那才像樣。進大學時,她偏心的獎我一隻金戒指,說「金」好兆頭。當我獲得第一份薪水時,也照辦的回贈一隻金戒指給她,她每天都戴著,直至護士叫我們替她脫去。隔個週日,當我們手拖手上茶樓時,摸到她仍戴著這隻戒指,心裏總是甜絲絲的。她讓這隻戒指陪她走過人生最後一段路,對我來說,怎會不感動?

中國人有守喪的傳統,但現代人將儀式越來越簡化。我也沒有打算守喪三年,我們採取即日脫孝的形式。「即日脫孝」﹖我不太喜歡這個詞語。孝真的可以在一天之內脫去嗎?人人都說我孝順,但原來我卻從未認真想過甚麼是孝。我覺得真正孝順的兒孫其實不用考究甚麼是孝,我想對長輩的愛護關懷出於不自覺,便是最真正的孝了。就算穿不穿喪服,戴不戴頭花,那份感情都是「脫」不了的。

不過「規矩」我倒是樂意守的︰不吃牛肉(因為牛是靈性之物)、不吃鹹魚(象徵死者、屍體)、不穿紅衣(紅代表喜慶)、不去拜年或探訪別人(免把衰氣帶給別人)。那刻我管不了這些東西有沒有根據,是否科學化和理性,只因我知道祖母確切相信這些東西,認同這些做法,我便去依了。

聽說以前有一個親戚,在他父親去世後不夠一年便結婚,給祖母罵個狗血淋頭;爸爸去世時,我見到祖母第一時間把我們的紅衣服全都收起來;她拜觀音時,只用齋菜,連我和小狗豆豆玩耍後,也要先洗手,才可向觀音上香,因為「祂」是不「吃」生畜的。可見她對這些傳統都很執著。既然我知道她重視,到她升天了,我又怎會不依呢﹖

在靈堂守夜,儘管大家用各種不同的「理由」嚇我們(例如說有鬼、易生火警、會有賊……),但我們一家都不肯走。記得爸爸過身時,祖母要求我們通宵在靈堂燒冥鏹,以免冷冷清清,但又不准在靈堂嬉戲,更指明要為爸爸打齋、進行「破地獄」等道教儀式,這一切,我們都在她的喪禮上做妥。

以前總覺得「唸經」很難聽,那些紙紮娃娃很恐怖,還有那些揮舞刀劍的道士很無聊,但今次我們一點也沒漏去,還恐不足夠。那是甚麼的心態?是我老了、迷信了、迂腐了、無知了?

原來無知的是以前的我。我偷偷地站在尼姑們的背後,鬼鬼祟祟的看她們的「歌譜」,啊!原來那聽不懂的「喃無」是有內容的︰「願早日登天,庇佑子孫,降福後代,洗前世之罪孽,安心上路……」,在那個場合都是很合人心意的話呢!

出席爸爸的喪禮時,我只有九歲,說少不更事嗎﹖其實九歲也不小了,但我居然在靈堂上與堂兄妹為爭燒衣紙而哭起來,姨母憐惜地來擁著我,以為我捨不得爸爸而傷心。回想起,是多麼令人內疚和慚愧的事情呢!今次再坐在焚化爐前,指揮著祖母的一班不過十歲的「曾孫兒」,看見他們吵吵鬧鬧,彷彿看見以前的自己呢!

在青松觀安放靈位時,由一位很年青的工作人員帶我左拜右拜,我捧著一份一份的衣紙走來走去,他突然說︰「你很孝順呢!事事親力親為。」他這番話引起我很多的思考︰他就憑我這樣的表現斷定我是孝順的孫女麼?老實說我不反對別人這樣形容我,但我從不覺得孝是額外的功夫。勤力、認真、體諒別人、節儉……,通通都可以「學」回來,甚至操練出來,但孝則是「模仿」不到的,因為那不是一種形式,不是做些甚麼就可稱為孝的。況且「孝」在生人的空間上才更富意義,若人在世時對他不好,就算死後燒多少所紙房屋、多少個「丫環」、多少輛紙車,也是無補於事的。

        事隔多月,我不寧的心緒早已回復過來,看見她的照片也不會激動的哭出來。祖母和她的思想,早已植根在我的心中,我相信對祖母的「孝」,我是永不會「脫」的。

(2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