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中國古代足球雜談

葉深銘副校長

執筆之際,剛好是本屆世界盃曲終幕落之時,巴西以大熱門姿態五度摘冠,而中國作為亞洲足球的代表,亦打進了本屆世界盃的決賽周,同樣揭開了世界盃歷史的一頁。

現代足球起源於十九世紀的英國,主要是大學和公學(私立貴族中學)學生為培養公正原則而參與的運動。但可能同學不知道,其實足球很早便流行於中國,古時打足球叫蹴鞠,蹴就是踢,鞠就是毬,是用獸皮製成的一種圓球。唐以前,人喜用禽毛塞進獸皮之內,製成圓球,唐以後則改以充氣之法,很像現代的足球,故中國足球才是世界足球之祖。事實上,國際足協已承認了世界最早的足球產生於中國漢代(公元前202年)。

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早於軒轅黃帝時,中國已發明了蹴鞠之法,用以訓練士兵。到了西漢以後,蹴鞠遊戲已普遍流行於民間和宮廷。蹴鞠的踢法由一人至十人不等,一人踢叫「單踢」,七人踢叫「落花流水」(類似香港的七人賽),十人踢的叫「全場飛」,踢法接近現代足球。古人踢球由於與演練士兵有關,故此,踢法亦與行軍調陣相類。全隊的重心球員站於中間位置,叫做「毬頭」,負責傳送鞠毬,策動進攻,亦可自行射毬攻門,類似今天的施丹、碧咸等。其餘分「驍色」(後衛)、「左軍」(左邊的翼鋒)、「右軍」(右邊的翼鋒)等,負責協助毬頭進攻,亦可直接攻網。至於守門員則叫「守網」,負責阻截來毬。進毬多者為勝,可得紅利、鮮果為賞。

漢代打毬的場所叫「鞠城」,是一間開闢在地層下面的地洞,又叫「窟室」。把毬場開在地下,是因為毬的體輕形圓,會被踢得四處打轉,落地後會到處滾,揀拾很不方便。把毬場開在地下,空間有了限制,揀毬就方便多了。自唐代起,由於打毬的人漸漸增多,在洞裏打毬很不方便,才開始在地面上尋找空曠處去開闢毬場。當時的毬場設備簡陋,球門是用兩根約四丈長樹立於地,以石頭穩固底部位置,再橫接以薄板,成為一扇門形。設備雖然簡陋,但人們仍然樂在其中,甚至有人因為毬技出眾而平步青雲。唐末,僖宗登位,不務正業,每天都沉迷打毬,欲與當世毬技高人比試,當時有人向僖宗奏報陳敬瑄、楊師立、王勛、羅元杲、鎮三川等人擅長打毬,僖宗命五人當場比試,結果陳敬瑄勝出,僖宗竟派他出任西川節度使,出掌一方軍事,也算荒唐之極。(同學可以想像,碧咸雖然球技出眾,但也不能擔任英國首相呀!)

蹴鞠這種運動傳至明代,明太祖下令禁止士兵作蹴鞠,據聞當時因有士兵抗令打毬,遭受軍法處置,重罰斬腳。清朝時,因滿族沒有蹴鞠的傳統,蹴鞠也就逐漸式微。在清光緒年間,據載有人打一種棉絨毬。毬用棉絨一撮,外面用粗棉纏為圓形,圓徑約有二寸,踢法類似現代的毽子,但已失傳了。

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引用內地的說法),中國這個足球的老祖宗終於衝出亞洲,闖進世界盃的決賽周,這確是一個光榮的機會。但偏有人硬將足球比賽的結果與國家榮辱,民族優劣拉上關係,以足球運動提升民族感情。發明足球這種令得舉世如癡如醉的運動無疑是我國的驕傲,但足球畢竟只是一種有益身心的群體活動,又何必令它背上如此沉重的枷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