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談世界杯

董國樑主任

筆者一向對足球運動是門外漢,亦甚少(雖未至絕無僅有)足不出戶、廢寢忘餐在電視旁觀看足球比賽,但今年總有些特別,為的是中國國家足球隊(簡稱國足)四十多年來首次進軍世界杯足球比賽的決賽周。

行文遊筆至此,國足早已出局,即使是號稱亞洲雄獅、亞洲巨人殺手的南韓隊亦雖敗猶榮地以一球見負於德國,似乎四年一次的狂熱症再多過三天便會退熱吧!但即使如此,亦不能沒有一些感觸。

記得百多天前,當國人知道國足終於可以打入決賽周後,那種民族亢奮症便開始浮現,國民的平均體溫便開始升了。當時在中華網上不少留言或報章的來函,都不約而同將這件體壇盛事理解為民族振興、民族富強的結果,又或詮釋為西方國際社會是否接納中國云云。總而言之,一件體育新聞,一樁體壇盛事總要和政治、歷史扯上一些關係。中國近代歷史無疑是一部用血和淚所編織的一部反抗侵略、致力民族建設、爭取國際認同的歷史,但這歷史枷鎖是否太沉重呢?何必將體育與政治歷史之間加上一個等號呢?

筆者對以下的宣傳語句仍記憶猶新、歷歷在目:希望國足爭取進入十六強,要戰勝哥斯達黎加,甚至可以賽和四屆冠軍的南美強隊──巴西。……還有,給我們一個奇蹟,甚麼最少要在最後一場對土耳其的賽事中進一球,作一個歷史突破云云。

對國足有期望是非常合理,但這個背負著五千年歷史文化沉澱物,百多年內外交煎血淚史的十二憶人口大國是否可以理智一些?歷史是冷酷而現實的,頭腦冷靜,理性才是進步的指標;不切實際的幻想,失敗後怨天尤人的陋習,又或隨便引用「陰謀論」來推卸責任,缺乏自省、反思的能力正正是落後(頂多是暴發戶)民族在心態上的寫照。

我不懂得足球,但自己欣賞米洛教練的一句話:「要讓球員享受踢球。」我不是一個個人主義者,更不認為個人利益與團體利益必然互相悖逆,但起碼不要讓團體的期盼所構成的壓力,影響到個人的表現或興趣吧!我想當國足能夠擺脫所有壓力,真正的以享受的態度去面對比賽,讓每位球員盡情發揮潛質與球技,擊敗國際勁旅不是指日可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