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心影
陳建熊校長
今年四月,我校中六全級預科學生往訪肇慶,開展了一連四天文化之旅。我因大學教事羈身,祇能與他們中途會合,卻沒有錯過再遊星湖的機會,算起來,這已是我第三次遊覽七星岩了。
肇慶古稱端州,是邇遐著名的歷史名城,嶺南文化的發祥地,相傳粵語濫殤於此,古文化豐碩。這裡風景秀美,民豐物茂,早有「一江浩蕩、兩湖映碧、三峽爭險、四塔擎天,五樓鬥麗、六崗七岩八洞,相輝爭映」的絕麗描繪。七星岩在城區外北四公里,集「桂林之洞、杭州之水」於一地,古有「峰險、石異、洞奇、廟古」之美譽,可供遊賞的景點多達八十餘處,歷代文人墨客,皆以到此一遊為慕,留下詩詞題字,觸目皆是,目不暇給,美不勝收,早擁「千年詩廊」的美名。
那天早上,正值三春天氣,綠滿端城,師生一眾逾八十人來到星湖。祇見繁花盛放,葉滿枝,暖風晃動,春意盎然,未待解散,師生已雀躍不已。漫步進入景區,師生三三兩兩,信步閒溜,隨意而行。星湖綠堤交錯,山巖星佈,岩洞與湖水、小橋與花木,交相輝映、實景倒影,各顯神韻,盡揭中華美地山水的鍾靈神秀、古勝境的舒靜幽雅。孩子們更是滿臉含笑,展現心中的悅樂,沿路也就彌漫著濃濃的歡快。隨時隨地變化的組合,或選景留影、或觀魚弄花,或師生傾心吐意、或同窗嬉戲笑談,溫馨的氣氛,佈滿了整個風光旖旎的星湖。沿路小店門前,祇見纖體晃動,不時爆出興奮的笑聲,孩子們彷彿都忘了潮流瘦身的警語,呼朋喚友,議價此起彼落,肯定未經教導,技巧卻是熟練,一下子,竟把星湖所有個體戶的綠豆餅,盡掃清光,一件不留,後知後覺的我,也就無從為岳母大人帶回點糕餅手信。午飯桌前,孩子們仍然興緻勃勃,講論著、談笑著,滿臉成就感。凝望孩子們的歡笑臉,純真而誠摯,滲漫在飯廳的每一角落,不期然輕嘆:孩子們真幸福,他們欣逢祖國近代最開放、最自由、最興盛、最富饒的時候,投進神州美地的懷抱,所見、所聞、所觸、所嚐,盡多是可親、可愛、可觀、可賞的人與物。
人說:「星湖美,夜星湖更美」,請恕我難以苟同。夜星湖曾經帶給我不快、不安,在我的記憶中是真確而深刻的。這是第二次遊星湖吧:那夜,我們一眾校長友好,住進湖畔旅舍,晚上閒來無事,遊興仍濃,稍經倡議,眾人便熙熙攘攘地登上遊湖小船,橫越星湖,直往對岸城堤廣場夜宵而去。夜涼如水,一抹暗淡的藍光,照映湖面模模糊糊的小漣漪,船是被黑暗包圍,看不見什麼,友伴船上細談,我在船舷凝視,被單調的馬達聲牽引,心緒的攝影機開啟,倒敘出潛藏心底的肇城舊況,浮現腦際,清晰地重見上一世紀五十年代首次訪遊肇慶的片段。
順著回憶影帶,遙遠的過去,並沒有變得飄渺,卻仍然歷歷在目。那是三反五反、土地改革之後不久,人們剛待疲極稍息,淒風苦雨卻又逼人而來。我初遊肇慶,大約是在超英趕美的年代:大躍進、土法煉鋼,隨著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風雨如晦,可怖的文化大革命,迫在眉睫,瞬即蓆捲北國江南。我來到這座風光明媚的嶺南小城,住在一位初中同學的親戚家裡。鼎湖山、飛來瀑、七星岩,秀美質優的端州硯石,清香酸甘的紫天葵茶,肥美鮮嫩的田雞焗飯,都成為我的吸引,印象難忘。更難忘的是民生的困苦:每當遊罷山水歸來,剛坐下,樓房下面的民辦工廠,總是人聲沸騰,叫罵喝打聲不絕於耳,真是嚇人。原來廠裡的工人,總是與領導爭執,為了每月多配一斤米,添減二油,苦不休,每有動武結束。回程路上,走在小街窄巷,街頭堆著貌似垃圾的菜蔬,居民卻爭相購買,議價秤妥,帶回家去,可以入口的,一斤祇有三、四。開飯了,桌上祇有清水、「無縫鋼管」(乾瘦的旱地蕹(通)菜,工人每謔稱為土法煉鋼的惡果)和「耐火磚」(飯面蒸熟的南乳方塊)。剛抵那夜,吃過主人盛意在田邊捕捉的田雞美食,親戚提醒道:明早不要忘了到街口派出所登報戶口,順道申領小量配給的糙米、木薯粉餅乾、粗油和紅糖,好補點吃的。留住期間,總因它們難以下嚥,頗有思家之苦,遊興頓減。當時家住澳門,家道中落,生活並不充裕。但是停居在肇慶的生活,令人驚怕。翌年得到表姊的邀請,接待到廣州投考高中,由於猶有餘悸,臨場草草作答,以致落第,避免生活在內地,現在回想起來,總覺得辜負了表姊的心意,卻不無慶幸躲避了文化大革命的可怕煉歷。
肇慶於我,真是一塊惹人感懷的地方。
綠蔭翠堤、亭廓拱橋、「千年詩廊」、古廟新寺,沉澱了多少民族的悲苦與歡笑。漫遊其間,同一樣的美境勝地,卻有著不一樣的感受。「山有根、水有源」,神州大地的靈山秀水,是中華文化的根源,沉鬱而雄健地聳立於天地之間,見證著歷史的滄桑和時代的希望,考驗著我們的忍耐與信念,令人生發出一份對於民族文化隱密的關注與敬慕,在心頭。
二零零二年九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