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濁之徐清、安之徐生
阮邦耀校長
剛來田中時,看見魚池池水常濁,工友清洗頻繁,洗後不出數天,池水混濁如故,心裡很是不忍。清池一次,耗用一位工友半天的時間,成效不顯著,工作效益低,用水量又大,還要每次加藥,有欠環保之餘,所費亦不少。若多換幾次池水,魚兒的健康受到影響,恐怕活不長久。
加裝濾水器可以解決眼前問題,但箇中利害,令我猶疑難決,除了要支付接駁電源、安裝濾水器、購買配件等費用外,又要承擔全日開啟濾水器的電量、定期維修和更換濾劑等開支。此外,還要忍耐濾水器帶來持續煩悶的噪音。這似乎是令池水持久清澈的必然代價。
今天,魚池的一角正散發著和諧與平衡的氣息──漸清的池水、濃密的水草、蠕動的蝸牛、害羞的小魚、白瓣黃蕊的小花、隨風擺動的蓮葉,還有遠道而來,在蓮葉上喝水的黑蜂……只要細心觀察,這生態每天在變、時刻在變、分秒在變。這氣息與變化,襯托著居中池石上的校訓──思明,好像能給予主池內的錦鯉與龜兒額外能量,滿有活力地暢泳。這生態建構者謝先生預期,到六月,我們準能見到蓮花,屆時,這「思明池」的訪客,會喜愛賞蓮多於觀魚呢 !
上述兩種令濁水變清的方式,一疾一徐、一動一靜、一貴一廉、一人工一自然。採用濾水方式,雖說可即時有顯著的效果,但衍生的問題也多,非長久之計;採用自然方式是從「心」出發,濁水靜而能清,塑造出安穩又有利生長的環境,讓水草、浮萍和蓮葉得以快速生長,魚兒得以在草叢中產子,小魚又得以在水草的護庇下安全成長。這「靜」的方式,誘發了動、植物無窮的生命力,從無生有,有而能長,生生不息,甚或世代相延,這是靜而能安,安而能生。
我曾因學校生活節奏急促,事務繁瑣細碎而煩擾不安、心境不平、思絮失寧,在言語、決策或行動上,進退失據;我曾因腦裏尚有疑難未決,回家後內心仍急劇攀沿,胡思亂想,不能自制,對子女的親親要求,視若無睹,偶爾妄動,更添煩惱。每每想起,均悔咎不已。
這混沌的思維、混雜的情緒,令我對事物產生偏執,未能充分認清、分析和深思當中的形勢,從而作出最佳的抉擇,故動而生悔。我很喜愛《中庸》裡所描述的中和狀態:「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內心中和,有若平衡的池水生態,水自清,境自安,物自生,和諧亦生。《大學》有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有所得」;《老子》亦有云:「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能蔽而新成。」願田中的員生,縱遇逆境,仍能時刻保持心境平靜、思考明晰、安而能慮、動有所得。
二零零七年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