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學生眼中的中華文化──傳承與交流
6A 曾寶如
我眼中的中華文化是營火會中的火堆,既耀眼又熾熱,所有人都圍繞著這堆熊熊烈火,在歡呼、在高歌、在跳舞。無可否認,中華文化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感染著每一個人,讓每一個人都陶醉在中華文化的無限美感之中。然而,這種獨具魅力的文化又該如何傳承、延續下去呢?
擁有五千年底蘊的中華文化,深藏著令人著迷的吸引力。在這五千年間,我們都在不斷累積、不斷深化這種文化。為了不讓它有所變質,我們都在努力的繼承及宣揚,目的就是讓世人可以繼續欣賞這種古老文明。可是,面對一直進步的世界,在傳承過去的文化與文明之間,在文化交流之中,我們彷彿迷失了!這是否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呢?
要傳承中華文化,不可忽視的是保留各種文物,那怕是巍峨的宮殿,或是一張單薄的墨寶,我們都不應丟失它們。然而,在文明進步的社會中,不同的文化瑰寶都冠上了一種金錢的價值。難道文化的傳承要以金錢作為肯定的嗎?就以北京的四合院為例,這些具有中國傳統韻味的古建築,應該隨數量的減少而受到保護,但是今日的四合院古建築卻被視作商品買賣,成為生財及牟利的工具。這種商業化令四合院文化盡失,彷彿在現今社會中,擁有屬於自己的四合院就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這是多麼可悲的現象!
另外,面對社會的現代化,我們又該如何保留中國的文物呢?這些由先祖託付給我們的珍寶,假如因為現代化而逐漸沒落,這實在對不起一直努力保護古老文明的一代。我相信現代化不會亦不應建立在傳統文化的廢墟之上,因此現代化與文化傳承之間必須要取得平衡。那些屹立數千數百年的亭台樓閣,不是融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嗎?故宮這百年的建築,不是被我們保留下來,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下去嗎?戰爭亦不能摧毀的文物,不是更應該讓它們留在世上嗎?讓它們成為中華文化中的重要一員,成為我們的驕傲嗎?
假如我們不去保護這些文物,那就不用再談論怎樣傳揚中華文化、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了。文物要算是中華文化中的靈魂,因為文物能夠真確地呈現在世人眼中,這些器物層面的文化,可以告訴我們最真實的歷史,因此我們應該讓珍稀的文物擁有生存空間。畢竟文物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環,這些可以呈現的文化,是讓世人認識中華文化的絕好媒介。
文化傳承不能單靠我們向子孫們口耳相傳,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後世後代有跟中華文化交流的機會,然後進一步的讓他們向世人宣揚,再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我們的文物不時會在世界各地展覽,又或是憑藉我國文物的獨特魅力吸引世界各國人士前來中國觀摩交流。這種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交流,是必須的。
有些時候,我認為香港的中學生認為中華文化交流的機會太少了。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們不可以固步自封,要多認識、多欣賞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然後讓我們肩負傳揚中華文化的大使,讓我們向世界各地宣揚珍貴的中華文化。
當然要傳揚中華文化、促進文化交流的方法很多。在世界性的聚會中,讓中國的女性穿上富韻味的旗袍,令世人認識到我們的衣著;讓我們的戲曲粵劇有踏上世界舞台的機會,令世人明白我們百變的藝術;讓各種中國學術精神與西方知識並馳,令文化價值有所提升。這一切一切都是傳揚中華文化、促進文化交流的方法。
傳承與交流是一種不可分割的關係,中華文化的傳承是要我們以熱情延續下去的。中華文化是一首已經彈奏了數千年的樂章,這首動人的樂章,任何一位中國人都可以譜寫、演奏,將這美妙旋律,傳揚開去。讓我們成為世界音樂會中衣著最隆重的貴賓,讓我們一直抬起身來拍手歡呼,欣賞我們生命中最美妙的樂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