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媒與道德
7S 余小鎮
傳媒是社會上一個龐大的族群,從電視、電台到報章雜誌,傳媒從業員多不勝數。過去,傳媒只是擔當著傳遞信息、提供娛樂的角色,但隨著傳媒的大眾化及多元化,媒體擁有著影響社會文化及人們價值觀的威力。這股威力不能夠小覷,尤其是在資訊爆炸的社會,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都不經意間,受著傳媒的牽引。
現在,市場之所以對藝人私生活,以至一切「八卦」新聞有特殊癖好,傳媒是價值轉變的催化劑。九七年金融風暴後,美容纖體行業能夠成為僅有的逆市上升大軍,傳媒實在「功不可沒」。當纖體廣告每天都覆天蓋地向你湧過來,我們對於美的定義不斷被「調節」、扭曲,以致今日人人都認為瘦才是美,足見傳媒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以及擁有不可估量的威力。因此,傳媒更不應亦不能以「滿足大眾口味」為藉口,推卻一切道德責任。
香港的社會文化很特別,表面上像西方社會般開放,但實際上,香港人的思想卻受著傳統道德價值的規範,而傳媒便在西方與傳統這兩種文化的邊緣上找尋定位。從「劉嘉玲事件」、「黎明與樂基兒私生活」到最近的「鍾欣桐更衣照」,我們不難窺見傳媒一步步的進逼,而我們的道德價值也在一步步的放鬆。
「鍾欣桐更衣照」事件足見我們的道德價值正被扭曲,此事看似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迴響,但同類事件過去亦屢見不鮮,而且真正認為有問題而罷買「問題雜誌」的人又有多少?多不勝數的人反覺娛樂性極高,爭相搶購,以致雜誌一版再版。這一仗,傳媒已經勝利了,也表示我們社會的道德自覺又缺失了一點。傳媒口中所謂「滿足大眾口味」只是美麗的糖衣,糖衣包裹著的是糖還是毒藥?希望傳媒可以撫心自問。事實上,整個社會風氣都是由傳媒建立起來的,若然傳媒工作者不自律,只作利益考慮而不作道德的思考,我們的社會風氣只會受傳媒影響而更為下流,「更衣照」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開始。
毫無疑問,在一個商業競爭、凡事以利潤為目的的經濟社會,要求傳媒自律,的確是一件困難的事。因此,不少人要求政府立法規管傳媒,但這不是一個好的方法,因為立法必然會牽連甚廣,甚至影響正常的報導,所以還是請傳媒自覺及自律。時至今日,傳媒在商業社會已經成為具攻擊力的武器,連政府也需要傳媒協助推廣政策,所以傳媒對道德判決的自覺性會影響整個社會的準則。
未來社會有著怎樣的風氣,決定於今日傳媒的選擇方向。孔子提出藝術應為政治服務,是因為他出生於一個動盪的社會。今日傳媒應為社會風氣道德負上責任,因為這是資訊主宰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