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痛
永隆文學之星香港中學生作文大賽
高中組金獎
6A徐泳欣

  這個聖誕假期,給我的就是,病,斷斷續續就是身體總是不對勁,由耳鳴,到鼻水直流,嘴角生痱滋,牙肉痛,頭痛,以及輕微而延綿的發熱,總的就是感冒。回想帶病卻因怕吃藥而不去就醫的那幾天,全身都下對勁,人就像一個注了半滿沙石的膠樽,痛楚如沙石般在身體各處湧動撞擊。先是牙肉痛,整個口腔脹痛得整夜也不能入睡,追不得已只能服食「克痛」度日,那時會覺得止痛藥便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過了兩天,痛楚轉到頭上,起床把身體坐直的那一刻,最能感受沙石移位帶過時的陣痛,出外走一轉受冷風吹加劇頭痛眼水直飆,這時才覺得,病痛,真的很辛苦。

  痛的感受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孤獨,因為就在你的腦袋痛得使你想哭的時候,即便身處人群之中,也無人意會你這刻受的痛:儘管你對人說,我痛,別人沒病沒痛正在高興著也只能人道的給你一兩句同情的安慰,如果你還是幼稚地不去求醫,反是纏著別人,要別人承擔你病痛中的呢喃呻吟,那只會讓大家討個沒趣。不但你的痛楚沒有因你嚷痛聲浪的提高而減少,別人也被迫因你釋出的負能量而受罪,如果身邊的是好心人就更加受罪了,他們本著滿溢的同情心,固然想幫助你脫離苦楚,但遺憾的是他們不是醫生,而身邊的你卻是病人。徐志摩在〈迎上前去〉中說道:

  只有信生病是榮耀的人們才來不知恥的高聲嚷痛:這時候他聽著有腳步聲, 他以為有幫助他的人向著他來,誰知足他自己的靈性離了他去!

  於是在某程度上,無論於肉體或心靈方面,痛,是一種不可理喻的執迷,也是一個自我隔離的時刻,除了在事後「痛定思痛」,找出當初導致痛的原因,繼而引以為誡,避免重蹈覆轍:「當痛」的時候我們也要懂得自處,尋找可行的救藥,不要讓自己的靈性離自己而去。

  頭痛,可以去看醫生:失戀之痛,失學失業雙失之痛,家人朋友意外身故之痛,這樣那樣無可名狀的心痛,我們又應該如何面對?有人從此活在痛苦之中,一蹶不振,以無可挽救無可治癒的傷痛作為不去承擔自己的藉口,讓自己沉淪,讓自己被自己糟蹋,甚至以精神的缺失去虐待原來整全的身體,叫身邊的人承受另一種看不過眼又無從勸阻的心痛,痛。於是,痛便在我們的城市蔓延。為著一種痛而衍生出另一種痛,值得嗎?難道頭痛的人讓自己睡一輩子,問題就解決了嗎?

  即使痛,因為我們還在生存沒有如我們失去的一般死去,生活還是要繼續。生命就是一個不斷得到又失去的過程,由生到死,我們可實在掌握的有限,而如果我們每次失去也心痛得要生要死,那麼只會把你現在還擁有的都自動棄權不要,那樣不公平的生命,只會苟且一連串失去的日子然後到真的失去自己的生命時才覺自己一無所有。因此,痛,並不是一切。痛,只可以是暫時性的,不然理性便會被感官侵蝕,永遠身為一個頭痛嚷死而不去求醫的人。

  韓愈有云,痛定思痛,就是說痛苦結束之時,追思當時所遭的痛苦,有警惕未來的意思。這是痛定以後,必要的自我反省,從痛的前因後果中總結經驗和教訓,提煉出對往後生活應該怎麼過的點點啟示。關於痛,如靈性治療師素黑所言的成長,「過了這段日子,回過頭來便明白是甚麼一回事了」,然而,痛如成長,是持續性的,「總不能對事情都明白了才去活」。當痛之時,我們也要免於心露被自製的軟弱呻吟所蒙蔽,必須以意志匹敵痛楚,最重要的是尋求可行的醫藥,達至自身的平靜過度,繼而痛定,思痛。故此,當痛,我們亦要思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