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與「惠」全港文章創作比賽 高級組優異獎
《施與惠》 6A 郭珈希

在現代社會中,「施與惠」擔當著一個重要的角色。所謂的施與惠,是指施惠、受惠及互惠,三者之間互有關聯,有了此三者,能夠拉近社會中各階層的距離、貧富的懸殊,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及融洽,締造一個美好的社區。

施惠—對別人的一些支援及幫助,其實在我們日常中是容易做到的,探望獨居長者是施惠、買旗籌款是施惠、扶助老公公老婆婆過馬路亦是施惠,無論大大小小的幫助別人事情,亦是施惠的一種。在現今社會施惠時,我們必須講求「三不」精神,包括不論回報、不論多少及不論對象。在不論回報方面,有云「施恩莫望報」,我們不應計較回報,否則便失去了施惠的意義,變成了一場交易。縱使受惠者沒有給予實際的回報,但他們心褱必定不會忘記所受過的恩惠及感激,這比實質回報來得更有意義。在不論多少方面,「多多益善、少少無俱」,我們不用在意施惠多少,只要我們全心全意懷著幫助別人的想法,哪怕是一元幾毫或是小小的舉動,集腋成裘,亦能夠幫助不少的需要者。在不論對象方面,我們應該持著有需要的人就應協助的態度,無論男女老幼、種族宗教,只要是需求協助的人,我們應施與援手。在沙士期間,我們看到香港人的無限施惠,不管是市民一句打氣的說法,或是醫護人員的親身協助,亦能夠充分表達「三不」的施惠精神。施惠者的無私奉獻及幫助,能夠減低社會中無助的人仕,亦能減少負面事情的發生。

受惠—接受別人的支授及幫助,每個人總會有需要別人的時候,便會成為愛惠者。受惠者亦需講求「三不」,就是不貪心、不依賴及不欺騙。在不貪心方面,受惠者不應要求施惠者的過多協助,應適可而止,把過多的資源留給下一位有需要的受惠者。在不依賴方面,我們不應長期依賴別人的幫助,應該嘗試用自己的雙手去解決問題,不要事事亦依靠別人的幫助,而自己不作出任何付出。在不欺騙方面,我們不應偽裝需要協助,而去換取施惠者的恩惠,這不但浪費施惠者的心意,同時亦有詐騙之嫌。受惠者時時刻刻亦因懷著感激的心情,縱使不能作出物質上的回報,但一句真誠的感謝便已足夠。

互惠——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協助,有些時候人們之間要互相協助才能夠達成某件事情,就好像一個凹字與凸字,互相結合才能成為一個方體。在於施惠者,他們幫助後有一種助人感,無形中令自己的性格變得善良;在於受惠者,他們得到了援助,解決了問題。有了施惠者,才能幫助受惠者渡過難關,當有朝一日受惠者有能力時,亦成為施惠者幫助有需要人仕,循環持續不斷,在社會中形成一個健康的風氣。施惠者有一天可能成為受惠者,受惠者有一天亦可能成為施惠者,故此人與人之間是不斷循環互惠,互相協助。

在社會中,「施與惠」是非常重要的,試想想若果社會上沒有任何施惠者及互惠者會變成怎樣呢? 受惠者得不到幫助,社會上各階層的距離會變得愈來愈遠,嚴重影響社會的和洽相處。「施與惠」是一種美德,在社會上必須存在,我們必須讓此美德繼續傳承下去,才能令社區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