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與「惠」全港文章創作比賽 高級組優異獎
《現代社會中的施與惠》6S彭梽樃
無論在各區大大小小人流熙來攘往的隧道內,年輕人娛樂聖地的旺角街上,上班一族拼殺時必經之中環行人天橋上,都一定有一些身體殘障、年老無為、或以唱曲演奏樂器謀生的人努力地尋求路過者的拖予,你曾經把你的一點兒金錢放進過他們那「飯碗」裏嗎?你是把那臭錢丟進去,還是把自己那微薄的紙錢放進他們的手心中,為他們進上祝福?
施惠者,應心存憐憫,而非因而自傲;受惠者,應心存感激,而非計較施惠物的價值與得失;常人者,應以施惠為樂,受惠則銘恩,卻勿以一己私慾以騙取同情和物質的滿足。三者之合,乃為互惠。互惠是一個使社會趨向和平互助的元素,是人與人之間默認的溝通之牆。
但隨著香港社會轉變,人們急速改變,互惠的概念猶如變黃的頁紙,即使有形式上的「口傳」,但內裏的原意「心授」早已失傳。
在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居住環境並不理想,家倚家,戶靠戶情況普遍,在擠迫的居住環境下,鄰舍和鄰舍之間仍能互相幫忙,小至醬油鹽巴,大至暫代照顧子女,彼此間的不停施惠與受惠,甚少計較得失。
但現今居住環境得改善後,這施惠受惠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即使半夜聽到不尋常的怪聲,見不是從自家發出,一於小理,後來卻發現鄰舍遭爆竊,還暗自興幸不是發生於自己身上,各家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早成為施惠受惠的替代品。
雖然如此,要在這香港裏尋找施惠其實不難,因為「假施者」隨街可見。我有常做義工的習慣,有一次有個太太(暫稱為陳太)帶著女子,見到拿著旗袋的我,便義不容辭地打開銀包,把硬幣交給女兒手中,叫女兒投入旗袋中,過程中陳太這樣對女兒說:「囡囡,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需要幫忙,你要學媽媽般,幫助有需要的人。」身教言教,是我對陳太的一個好印像。怎料數星期後,當我再拿旗袋,遇見這位陳太時,「太太,請買支旗」,怎料卻只換來不屑的一顧。究竟她在女兒面前的「善舉」,是只為了做給女兒看,還是只想在女兒面善炫耀她有這個「好心腸」的母親?
在職場上,「假施惠」亦屢見不鮮,每當天災發生,或是定期的慈善構籌款,都會見到大大小小的公司,用「大支票」於電視機前把款項捐給機構。真正的施惠,並非想透過施惠的過程去使自己直接感間接得益。這些公司,只不過是爭取在電視機上出現的時間,趁機賣賣廣告,增加自己、公司的知名度而已。
以上全是現今香港社會充斥的「施惠」,外表滿花盛放,香港社會充滿同情、體諒,內裏其實只是變壞了的果實。難道香港沒有真正的善長,做到施惠而不傲嗎?
有!他是一個使人尊敬的人-—田家炳博士。
他施惠無數,注資起校而不計聲名的回報,甚至連自己的樓房亦賣掉來辦教育。真心施惠故言值得尊敬;犧牲自己的利益而作出施惠,簡直是萬中無一,值得永遠的頌揚。可是,有多少人能做像他一樣以心作施惠,以行動去關懷別人,達致施惠以成人的境界?
有一位同學在和我討論這個問題時提過,自己都幫不到自己,怎樣幫別人?
其實「幫助別人」並非一個需要物質在可完成一個施惠,簡單一句真誠的問候、關懷,比千金還要寶貴。錢不是萬能,即使是貧窮,亦可以施以比財寶更無價的,現今社會更需要的,愛。
愛,是所有施惠最終的目的。你一切的舉動,無非只是表達對別人的關懷與祝福,這一切都是出於真愛。但愛別人,亦要先愛自己,先愛自己身邊的人。從生活中學習,從旁人中實踐愛的真蹄。這樣實踐的施惠,才是社會最需要的,亦是人生命中必需。
